人物 | 将技术与艺术完美融合——专访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郑庆华
随着现代科技广泛的渗入,艺术创作的观念正在发生改变,舞美创作观演关系已呈现多元发展趋势。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已经成为当代艺术创作中不可分割的设计元素。
如何将技术与艺术进行完美的结合,将动态、虚拟的舞台场景与传统舞台实景相结合,将数字化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互动的观演模式,使之在表演手段、体现效果上让观众产生耳目一新的感受,这是需要所以艺术创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著名舞美设计师郑庆华是如何解读的。
郑庆华
国家一级舞美设计;
上海世博会河北馆设计方案评审专家;
河北省戏剧节第六届、第八届评委;
舞台观演与剧场专家;
国家建设部一级项目经理、一级建造师。
现担任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曾担任第七、八届剧场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河北省舞台美术学会会长;高正艺术工程有限公司总裁;北京华墨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三十年设计之路 成就斐然
1986年,郑庆华老师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舞台绘景专业,近三十年从事舞美及建筑工作,涉足话剧、歌剧、戏曲、杂技、综合类文艺晚会以及观演建筑,公共文化建筑等多门类的艺术设计及制作。他十分注重技术与艺术完美融合,完成各类项的作品超百余部,在业内得到广泛认可及获得多项荣誉。
郑庆华在谈及几十年为之奋斗的事业,大致可划分两个阶段:“前十多年主要是从事戏剧舞美及影视美术的设计及制作工艺;后一个阶段主要涉及艺术跨界领域的观演建筑和文化产业艺术空间的设计及实践”。我们的话题从这里展开,郑庆华老师谈到90年代偶然机会设计电视台舞美,当时的文艺栏目及综艺晚会很多,设计和承做河北省级各地电视台大量的电视舞美工程,刚好是中国电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个时期,电视高速发展带动了舞美产业。做舞美起家,逐步成为当地舞美规模化运作产业,河北高正艺术公司在1995年也应运而生。随着舞美事业的多元发展,从事电视舞美、舞台舞美、音乐电视以及歌舞厅,娱乐演出空间的大型工程类项目,现在看来,在同行业相比我是较早进入公司化运作的舞美设计、制作的工厂体系。当时为了完成一个设计,为了坚持原创制作的完成,常常通宵达旦操心费力去做好每一个舞美,在做到艺术成果的同事也取得不错的经济效益,为公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忙中偷闲还担任宋祖英的MTV一系列作品的美术设计和制景,“她的成名三部曲《好日子》、《好收成》、《辣妹子》就是这个时期完成的电视作品。”郑庆华老师回忆说道。
白洋淀上,渔船穿过芦苇划开水面,身着红绣衣的新娘乘花船,一路向西穿过十八弯……这是宋祖英第一部mtv作品《十八弯水路到我家》里的情景,是一部描写渔家女淀上爱情为主线的情景故事,以河北白洋淀的”淀上人家”为背景,在一望无际的芦苇荡中,绿色、轻盈的节奏中花轿船、红袍衣裳、荷花甸、芦苇荡……镜头元素包含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唯美的设计元素。当时设计的花船至今被河北安新县博物馆收藏。
令他印象深刻的还有宋祖英《辣妹子》MTV舞美设计,他说:“为了营造火辣、浓郁的湘岭景观氛围,需要许多红辣椒来烘托氛围,当时是春天,走遍山上人家,收购了一卡车的红辣椒,现在想来是特别不容易了。后来拍出来的效果还是相当满意的,特别是在红色的山洞前的主场景画面感觉很好。”
“创意是艺术的灵魂,一部好作品需要与导演达成无比默契才会有可能出彩,只有共同去寻找美的创意表现”郑庆华老师强调道。在89年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晚会上,他尝试舞美机械动态的舞美视觉的运用。用吊杆将女明星的大花篮从空中降下,与杂技地穴的升起等新颖的出场方式收获巨大反响。特别是开合的机械大门与巨大的奖杯同时运动开启,在常规有限的舞台剧场里,尝试运用舞美视觉的机械变幻场景获得满堂喝彩。由于当时的电视晚会基本是静止不动的舞美场景,通过我和导演的大单尝试获得了第十二届星光奖导演和舞美设计的单项奖。此外,中国传媒大学还将此案例作为教学范本进行示范教学。
对于此次获奖,郑庆华老师认为,一方面是出于不满足一成不变的舞美样式不愿墨守成规,一方面自己对机械动能、升降摇移的设计偏爱,一直有较强的探索心和创新设计的潜意识。
年轻时就喜欢建筑,郑庆华老师在进行舞美设计创作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建筑方面的知识。随着大量的建筑实践和了解的深入,他发现艺术设计包含太多的未知领域需要勇于突破。比如建筑的构造、材料的使用,承重与荷载、建筑技术等方面的问题,是舞美师欠缺和无意识的地方。后来,在北京学习进修了建筑设计理论,并开始接触大量的观演剧场,如北京游乐园、吴桥大世界、魔术剧院,这使得他在剧场建筑和观演关系方面得到一定的锻炼实践。
谈起舞台舞美与建筑之间的不同,郑庆华老师认为,一般看来建筑和舞美没有太多的关联,但当你承担观演剧场建筑时,你将面对从一个观众的视角审视舞台及演出形式,更重要的是一个剧场呈现与舞台技术是牢不可分而形成一个复杂的整体建筑,即建筑与舞美又是紧密关联的设计前提。只有建筑与舞美的高度融合创新才能形成当今最佳的演艺空间,从已呈现的演出成果看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了。舞台技术本身所包含的舞台机械、灯光照明、音响设备、视频图影等现代科技必然进入设计者的视野与设计考量的范围,建筑本身就成为观演关系的载体,舞美的概念也会自然的融入其中。当下由舞美艺术家直接参与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建筑规划,观演设计以及实景设计很多很多。因为在这个互联网的交互时代,设计的边缘变得模糊了,建筑师,舞美设计师,计算机程序设计师,机械师,水利专家等等,他们的设计分工的边界已经忽略不计,相互跨级及跨界,产生了一个非传统,非视觉经验的设计,这就是今天的艺术,今天的艺术家需要足够宽的视野和足够大的胸怀。
“大舞美”的概念
第八届中国舞台美术学会曹林会长提出“大舞美”的概念,顺应了时代发展,郑庆华老师非常认同。他说:当下世界各地的舞美大师及其敏感先锋的设计业者,正在这一领域大显身手,从舞台舞美、戏剧观演、剧场建筑已经走向多方位的演艺艺术空间,从观众体验剧场到旅游实景的演出,无不是舞美设计师正在这一跨界领域的大举介入,使得大舞美大发展。他补充说“建筑院是按观众容量、剧场大小角度及投资去衡量设计的方式和方法,再去按照设计规范去做剧场。他们对于舞美、对演出剧本、人物、导演手段、科技呈现以及多维空间的视觉融合等方面没有更深的理解,舞美艺术家就会与建筑院不一样的视角和设计定位。很多舞美人不知不觉的已经成为涉足和开拓这一领域的急先锋。”
“未来,大舞美的概念必然涵盖和开通一个全新的听视觉领域”。郑庆华担任今年中国舞美学会第三届舞美展筹备组的副组长,他说我有责任和义务,从策展人的角度充分表现和展陈当今世界大舞美的概念,展示我国当下大舞美时代的独特现象及观演文化的蝉变时刻。“我们身处巨变的年代,互联网时代的人们已经不满足坐在这里的观演模式,需要寻找一个承载现代演出的跨界空间,实际上,我们是如何看待承载不同的演出的空间,究竟,想要给今天的需求带来些什么?这是需要我们艺术家思考和推动的事业。”郑庆华老师又补充道。
过去所谓的豪华大制作时期已经过去了,未来我们将面对的是国家经济缓行之下的思考。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文化的主题剧场项目的无序发展所带来同质化问题,使得舞美产业面临困局又面临机遇,如何提升?如何融合、是每一个舞美职业人的面临的重新规划。”郑庆华老师分析说道。
郑庆华老师说:“相较以前大型剧院,现在市场更多的是注重体验式的小型剧场和演出空间,比如说万达的汉秀,受到冷落与热捧是必然的市场反应,观众可以看到更多无限想象的东西,在这里,观者梦想变成现实。总会有勇敢者探路,艺术的制造者的设计师总是面对坦途与掌声的时代马上就会过去了,回顾以往的成就,敬畏。作为‘大舞美’的创新思路,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欣慰的。此外,观众的观念也在改变,现在观众更需要看到新奇而广阔的演出。”
“现代艺术的追求是跨界和多元化的,艺术作品无无非好坏,但是却有高低之分。”郑庆华老师如是说。
谈及设计跨界方面的问题时,郑庆华老师认为,障碍是显而易见的,做建筑会涉及到很多的专业的配合才能实现一个美的标准,但你的艺术构想一定是从规划开始的,关乎一个产业链的完整性。如果剧场都建好了,再去改变,就比较难。如果在建造之前就需要一个到位的规划,因何而建?如何实施?与投建方进行深入细致的论证好设计非常重要。他谈到刚刚完成的河南濮阳水秀大剧院,初设是建一个以“水舞台”概念的剧场,但是建筑院只能做到将剧场的框架建筑,等盖起来了发现水池太小了,水中后来给他提了改造建议,但是实际操作起来非常困难,如果先交给舞美设计设计好后再交由建筑院去做,就会更合理。
“如何解决演出关联与建筑之间的关系,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郑庆华老师说道,“现在中国在建筑造型及设计进步很快,唯独舞台没变化,还是几块升降台,一大堆吊杆,舞台也不能动,演出受限制,这是现在的一个很大的瓶颈。但同时,也是机遇,将来舞美学会在这个体制下,在建筑和技术方面有很多的需要我们去探索和发展的,我觉得有非常好的前景。”
在郑庆华老师看来,剧场建立以后不光是一个镜框舞台,更多的是要承载不同类别的演出,这样投资也会更宽泛,收入也更市场化。他认为,有些在剧场建完后,纯粹作为演出场地,没演出就搁在那里,就浪费了。如果建筑家、舞美家,导演和编剧在一起考虑“这个剧场需要一个怎样的演出”再去设计,再去盖剧场,总之,多听听多看看,形成符合市场化战略营销的意见,这将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
舞美会被取代?郑庆华老师认为,当今艺术创新其舞美的份额很重,尽管有诸多科技产品不断涌现,但是仍需创意主宰,舞美是不可能被取代的。“头脑中的艺术构想在于更大平台上的支撑。如果你只满足于只做镜框舞台,不愿去突破,固步自封,这是舞美界存在的一个问题。一定要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好的利用平台将创意发挥到极致。”郑庆华老师这样说道。
将产品变成艺术品
郑庆华老师认为,设备是为艺术服务的,如果没有艺术这个载体,那么这个设备也就无从谈起。正因为繁荣的文化市场支撑了这个产业。他说道:“时代的背景下,舞美设备产品同质化十分严重,虽然技含量非常高,但是跟国际上相比,价格没有竞争力,产品处于饱和的状态。如果将灯光或者音响变成一种高尚的艺术品,变成大家可以触摸的,可以评判的作品,它的需求和企业的生产便产生一种有机的结合。比如,我们正在筹备的第三届中国舞台美术展,肯定不是一个设备大卖场,它是一个经过艺术家设计之后,尝试把产品变成艺术品,通过这一行为过程,探求另一种可能。”
|